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业 > 正文

中元节真的只是鬼节吗?包含哪些习俗?

0 张子豪 张子豪 2025-10-11 13:29 1

中元节又称鬼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主要的鬼节有两个,即清明与中元节。但它们有区分,清明节本家儿如果祭奠祖先和亲属亡灵,而中元节的祭奠对象除了此功能,还有祭奠孤魂野鬼的内容。

中元节的发源

其发源一般认为与释教、道教有关,如其名称就来自道教。道教有“三官”,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别名三元年夜帝。天官治理天界,本家儿为人赐福;地官治理地下,本家儿为人免罪;水官治理水中,本家儿为人解厄。他们别离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执行赐福、免罪、解厄的职责。

据《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载:“光和中 , … …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 …为鬼吏,本家儿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伏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 ,谓之三官手书。”可见,在东汉道教草创期间就已发生了“三官”之说。

之后,“三官”说又成长为“三元”说。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六合水三官》载:“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

而对于中元,据南海说神聊朝期间《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年夜献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选世人,别离善恶。诸天年夜圣,普诣宫中,简心猿意马劫运人鬼簿录,饿鬼阶下囚,一 时俱集, … …于其日夜讲说是经,十方年夜圣,齐咏灵篇, 阶下囚饿鬼,当得解脱,一俱丰满 ,免于众苦,得 还人中,自非如斯,难可拔赎。”这就是道教的中元节。于是,良多学者认为,作为平易近间鬼节的中元节即发源于此,也有学者认为发源于释教的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盂兰盆会”是释教徒为了追荐祖先而进行的,加上佛经《盂兰盆经》原本是鼓励佛家后辈进修孝敬的旨意,合适中国人追先悼远的风尚,于是敏捷普及。平易近间遍及传播目犍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犍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出错饿鬼道中,食物进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过。目犍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从梁代起头,逐渐演酿成中元节。

中元节的习俗

不管若何,平易近间风尚与佛、道崇奉之间,仍是有很年夜差别的。那么,作为平易近间鬼节的中元节包含哪些习俗呢?

平易近间鬼节习俗认为,鬼也是有感情需要的,鬼也需要歇息和游乐。阎王于每年夏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放鬼出来,给他们和活人心灵交流的机遇,也让活人们在忖量中完当作感情的依靠和升华。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第一,祭拜祖先。

《礼记·月令》载: “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皇帝尝新,先荐寝庙。……仲秋之月……以犬尝麻,先荐寝庙。”又《颜氏家训》载:“四时祭奠,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则无益焉,杀生为之,翻增罪累。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可见,中元节祭拜祖先自古有之。

在七月十五日此日,家中的长辈会率领子孙白日到祖祠牌位前磕拜,祈求祖先安然,并保佑儿女畅旺发财;之后在祖堂摆酒食、斋果祭祖先。晚上则焚烧“袱子”,一种用纸钱一叠,外包白纸,当作负担状,上书祖先名讳的“礼品”。至于数量,则是富者多,贫者少。

当然,还要烧一些散“纸钱”,赏哪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怕他们来抢祖先的“礼品”,即“赏孤”。清冯家吉《锦城竹枝词百咏·七月》曾说起此事:“纸钱风起月朦胧,儿女庭前罗酒浆。自是金银气概气派年夜,阴曹人宿世两心喷鼻。”《帝京岁时纪胜》载:中元“如清明仪,清国都隍像出巡,祭厉鬼”。

每当此时,家中年夜人一般不让小孩出门,怕赶上不清洁的工具,出格是在晚上,各家“烧纸钱”时, 一般人碰到这种工作都心生害怕,况且小孩子呢。

第二,祭扫新坟。

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元节有拜新坟的风尚。只要京城郊外有新坟,中元节都去拜扫。即使是皇帝,也出车马去道院谒坟。道院本院官回赠祠部度牒十道,并设超度年夜会,焚钱山,祭奠戎行阵亡将士;再设孤魂野鬼道场超度亡灵。

明《帝京景物略》云: “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称竿肩’之以归。”清《帝京岁时记胜》载: “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清同治十年刻本《合江县志》载:四川合江县七月十三日,祭新亡人;十四日,祭祖先。可见,那时中元上坟,也可以看做秋季郊游。

第三,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于中元节晚上放在江河里,让它随意漂浮。目标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曾对这种习俗进行描写:“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缱绻在地狱里很是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 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第四,放焰口。

放焰口,一种按照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进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为释教典礼之一。该法会的本家儿要施食对象为饿鬼道众生;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也是追荐死者的佛事之一。

据说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座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年夜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各家将全猪、全羊、鸡、鸭、鹅等“贡品”放到施孤台上,上插一把写着“盂兰嘉会”、“甘露门开”等字样的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

起首响起肃静肃穆的庙堂音乐,之后法师敲响引钟,带众僧诵念超度经文。最后是施食,将一盘面桃子和年夜米撒标的目的四方,频频三次才算完当作。

南边比海说神聊方更正视中元节?

在海说神聊方过过中元节的南边伴侣会发现,南边更垂青中元节。明朝期间的福建人,就“最重中元节,家家设楮陌冥衣,具列祖先号位,祭而燎之”。

据《清嘉录》卷七载:

中元俗称七月半,官府亦祭郡厉坛。游人集山塘,看五祀会,一如清明。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先新亡者之家,或倩释氏羽流,诵经超度,至亲亦往拜灵座,谓之新七月半。

功德之徒,敛钱糾会,聚僧众,设坛礼忏诵经,设孤判斛,施放焰口。纸糊方相,长丈余,纸镪累数百万,喷鼻亭幡盖,伐鼓鸣锣,杂于盂兰盆冥器之属,于陌头城隅焚化,名曰“盂兰盆会”。或剪红纸灯,状若莲花,焚于郊外水次者, 名曰水早灯,谓照幽冥苦。

可见,中元节时,清朝的官府也要祭奠郡厉坛。

为什么会如许呢?

本来我国的南边,在古代属于楚越地域,这里巫风流行,公众礼魂习俗普遍存在,如许一来,碰到原本就论“鬼神”的佛道文化,两者一拍即合。

清代彭廷选《盂兰竹枝词》如实地反映了福建台湾一带的中元节盛况:

处处歌乐今夜喧,喷鼻车宝马烂盈门。河灯万点飞星斗,应改中元作上元。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224223.html

张子豪

张子豪

TA很懒,啥都没写...

@百闻娱乐 本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 粤ICP备2024343649号 |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