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业 > 正文

什么是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

0 张子豪 张子豪 2025-10-06 19:42 1
塞贝克效应描述了一种热电现象,通过这种现象,电路中两种不同金属之间的温差转化为电流。热电偶温度计是基于测量Seebeck效应和Peltier和Thompson效应。Seebeck效应发现于1821年,是描述类似热电过程的三种可逆现象之一,电导率和温度。珀尔帖效应首次在1834年被观察到,汤姆逊效应在1851年首次得到解释。托马斯·约翰塞贝克在他的与金属和电有关的实验。塞贝克效应是以东普鲁士科学家托马斯·约翰·塞贝克(Thomas Johann Seebeck,1770-1831)命名的。1821年,Seebeck发现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的电路,如果金属连接的两个地方保持在不同的温度下,就会导电。Seebeck在他建造的电路附近放置了一个指南针,注意到指针发生了偏转。他发现,偏转的幅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他的实验还指出,沿着金属导体的温度分布不会影响指南针,但是,改变他使用的金属类型确实会改变指针偏转的幅度塞贝克系数是一个数字,用来描述导体两点之间产生的电压,在这两个点之间存在着1开尔文的均匀温差。塞贝克实验中的金属对温度作出反应,在电路中形成电流环和磁场,而不知道有电流当时,塞贝克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热磁效应。1834年,法国科学家让·查尔斯·阿塔那塞·佩尔蒂埃(Jean-Charles Athanase Peltier,1784-1845)描述了第二种密切相关的现象,现在被称为珀耳帖效应。在他的实验中,珀尔贴改变了金属导体之间的电压,发现两个结处的温度成比例地变化。1839年,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伦茨(Heinrich Lenz,1804-1865)进一步阐述了帕尔帖的发现,并描述了结处的热传递,这两个实验的重点是电路的不同部分和热电效应,它们通常被简单地称为Seebeck-Peltier效应或Peltier-Seebeck效应185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1824-1907),后来被称为第一个开尔文男爵(Baron Kelvin)观察到,电流对单一类型金属导体的加热或冷却。汤姆逊效应描述了载流金属或其他导电材料产生或吸收的热量的速率,受到温度梯度的影响热电偶温度计是以测量塞贝克效应、珀尔帖效应和汤普森效应为基础的电气工程工具,其工作原理是将热电势差转换为电位差。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82260.html

张子豪

张子豪

TA很懒,啥都没写...

@百闻娱乐 本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 粤ICP备2024343649号 |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