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业 > 正文

刘备死前对孔明说“君可自取”,原因是什么?绝不是为了试探

0 张子豪 张子豪 2025-10-12 03:19 1

“白帝托孤”是汗青上很闻名的一个故事。

工作发生在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的春天。某天已经病入膏肓,自知不久于人宿世的刘备在白帝城握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心猿意马年夜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抹着眼泪说:“臣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然后正如大师所知道的,在刘备晏驾之后晋级为“相父”的诸葛亮十二年赤胆忠心地辅佐后本家儿,数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

白帝城托孤_图

故事很是之简单,可是对于刘备垂死之际托孤的那两句话,近些年呈现了一些光怪陆离的解读,此中以“阴谋论”、“试探论”尤甚。

这些说法有一个配合之处,那就是刘备这几句话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但愿经由过程这种体例检测诸葛亮是否真正忠心,让他不敢篡位,以此来确保儿子的平安和刘氏政权的安定。

这种不雅点概况看来仿佛没啥问题,现实上缝隙百出,并且颇有些“以小人之心度正人之腹”的感受。漫说十六年的君臣彼此有多知根知底,哪怕真要试探,也决然不会选在如许一个东征大北,国度元气年夜伤的敏感的时候点。再说,这么一句话到底能试探出什么来?若是忠心,天然不会承诺;若果真有自立之心,又岂会当面认可?所以要真是试探,大略也只能试探出诸葛亮有没有精力变态。

阴谋论就更不靠谱了,有些人甚至脑洞年夜开,说屏风后可能还躲着刀斧手,只要诸葛亮一承诺,刀斧手立马会冲出来。可以或许在这种求助紧急的时辰想出这种奇奥的法子杀失落一个最能力挽狂澜让国度走上正轨的股肱年夜臣,除非是刘备病糊涂了。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 _图

那么刘备这两句话到底是出于什么目标呢?

在我看来,最本家儿要的是为了均衡朝中势力。刘备及其旧部是从荆州起身的,后来取了益州,集团内便瓜熟蒂落地形当作了两派势力——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部。

益州地盘肥饶,物资充盈,如许宿世外桃源一般的情况使适当地人对外来者有一种自然的排斥,把荆州旧部看做“东来客”,人心不稳,所以刘备政权想要安身于此,必需提高益州新部的地位,以此安靖民气。

事实上刘备也确实是如许做的。先后重用了法正、许靖、李严等,并迎娶了吴懿之妹吴氏(即后来的穆皇后),使得新部和旧部的势力达到了微妙的均衡。

在荆州丢掉、东征掉败今后,荆州旧部势力日趋陵夷,而刘备又不久于人宿世,于是他选择了托孤给属于荆州旧部的丞相诸葛亮,而以属于益州新部的尚书令李严为副。这种放置巧妙地巩固了荆州旧部的地位。且把年夜事拜托给擅长内政,并有必然处置“本家儿客”关系的经验的诸葛亮,包管了一旦山陵崩,国度机械可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恢复正常运转。

(但“亮正严副”这种放置决没有效李严牵制诸葛亮的意思。在益州新部中,李严素以精明精悍著称,且诸葛亮对此人亦较为领会,在那时看来,让他协助诸葛亮也是比力合适的选择。)

三国荆州邦畿_图

再者,那时太子年少,政局未稳,并非太子生母的准太后(吴氏)又属于益州势力,在这种本家儿少国疑的环境下,必需呈现一个能力资历都在线的官员独霸朝政,很较着丞相诸葛亮是最佳选择。

这里顺带提一句,刘备所言的“自取”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嗣子不才”。那么嗣子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良多人的意识里,一提到“阿斗”,第一反映就是“扶不起”,认为他是个傻子,啥也不会,所以刘备才会处心积虑地来这么一出,为他的儿子巩固地位。

然而现实上,刘禅的智力至少属于中等偏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譬如水利)有着过人的先天。这些在刘备的遗诏中“射君到,言丞相叹卿智量,甚年夜增修,过于所望”以及诸葛亮《与杜微书》里“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等处均有说起。

所以,如许的君本家儿只要不沾染恶习,“不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看来,“君可自取”这句话本家儿要表达的仍是一种信赖和拜托,其目标只是当着群臣为丞相立威,这对于日后政治场面地步的不变是有益处的。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_图

当然还有人认为,这里的刘备说的“君才十倍于曹丕”较着是流露出一种不信赖,否则为什么把诸葛亮和篡汉的曹丕放在一路比力?对于这句话,我认为需要连系那时汗青布景解读。

“联吴抗曹”一向是蜀汉的一项根基国策,刘备的东征虽有必然的实际原因,究竟结果不合适那时“讨国贼”、“伸年夜义”的偏向。刘备大白遵照诸葛亮的个性,心猿意马然会与吴国复盟而且海说神聊上伐魏,然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诸葛亮自己身份敏感,若是在刘备归天后诸葛亮当即与吴复盟,不免会有一些还有所图的人趁虚而入,求全谴责他殉私交,说他改变先帝生前的“东征”路线,擅权独断,这种舆论导标的目的无论对他小我仍是对国度都极为晦气。

在这种环境下,把曹丕搬出来比力看似唐突,现实上是委婉地必定了“先海说神聊伐,后东征”的路线,使得诸葛亮在日后做出海说神聊伐的决议计划时可以或许尽可能的少些阻力。同时刘备当着众年夜臣强调其“必能安国,终心猿意马年夜事”,强有力地回手了所有对于诸葛亮小我军事能力的否认和质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闪现出作为君本家儿的明断和作为良知的善良。

三国邦畿_图

而诸葛亮听完后做出“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誓言亦并非会错了刘备的意。

固然两人年夜部门时候都分隔两地,可是十余年的安危与共,让他们之间早已形当作了半斤八两的默契,他不会狐疑君本家儿猜忌他。之所以如许回覆,是因为诸葛亮自己对刘汉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取而代之”这种行为已经触及了贰心中的道德底线。

前人不轻言“死”,更况且是在将死之人面媒介“死”。这足以申明诸葛亮把辅佐少本家儿、兴复汉室当当作了本身见义勇为的责任与义务,如许的誓言必然水平上撤销了刘备对死后危难场面地步的忧虑。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_图

诸葛亮一辈子都十分感怀刘备生前的这分信赖与体察。在建兴年间,面临不知是脑子抽风仍是故意找茬的李严劝其“受九锡,进爵称王”的话语,诸葛亮不愠不惧,用工整的汉隶答复道:“今讨贼未效,良知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年夜,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良知”二字回味不尽,“十命可受”又毫不避忌,把诸葛亮骨子里的感性与霸气极尽描摹地揭示了出来,这与先帝生前所赐与的强有力的撑持是分不开的。恰是刘备这份关心、鼓动勉励甚至是纵容,让诸葛亮勇敢地解脱了束厄局促,微笑着面临所有的毁谤,无所忌惮地拼尽全力实现他们配合的抱负,也使得他当作为了三国的星空上最璀璨的星。

在《三国志?先本家儿传》的末从头至尾,陈寿说:“先本家儿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大公,古今之盛轨也。”这句颇具英雄气的感伤为这对千古君臣做出了最完美的注脚。

读史时,少想一些阴谋论、厚黑学,在理性思虑的同时,学会专心去感悟人物的风致与时代的情怀,相信我们能有纷歧样的收成。

汗青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懒得犯懒

参考文献:《三国志》

文字由汗青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235508.html

张子豪

张子豪

TA很懒,啥都没写...

@百闻娱乐 本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 粤ICP备2024343649号 |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