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业 > 正文

如何帮助打算自杀的人?这件事可以救人一命……

0 张子豪 张子豪 2025-10-11 11:08 1

OK。

不管此时是何时,不管彼地是何地,总之,你掏出手机,点击某个应用,看到了这篇文章。整个过程,最多不外三五秒功夫,会出什么事呢?

——在这三五秒钟里,有一小我,正测验考试杀死本身。

按照宿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40秒钟,就有1小我自杀身亡,而每呈现1例自杀身亡者,就陪伴跨越20起自杀未遂。[1]滴答、滴答。秒针打着颤、转着圈的时辰,一个又一小我,走到了存亡关头。他们或许是或人的爱人、或人的怙恃,他们心猿意马然是或人的孩子。他们却感觉,这一切都不主要了。

为什么呢?

全球自杀率(图片来历:who.int)

“试图自杀的人,都是疯子。”

从生物学角度讲,所谓自杀,是年夜脑对四肢下达了非法式性灭亡的指令。自杀的底子原因,天然在年夜脑里。借使倘使有人发现缩小药丸、使我们进入身体游历一番,有一个处所,是必然不克不及错过的——前额叶。

前额叶(图片来历:neuropsychotherapist)

前额叶区域不年夜、质量不年夜,与呼吸心跳等关头心理勾当的关系,也不年夜。它只负责那些比力高档的、人类才有的勾当。

第一,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比如是工作文件夹,存放着当下脑内和脑外的所有信息;第二,预备性心猿意马势,这两年,良多手机厂商运用深度进修,阐发用户的操作习惯,调整硬件资本、保障系统流利性,预备性心猿意马势,与此相似;第三,按捺让人分心的记忆或刺激。

换句话说,一旦或人的前额叶功能呈现异常,他便可能无法准确阐发当下的场景、不克不及采纳最有用的处置手段,并且,会覆没在各类负面情感的海洋里。[2]

小分子物质方面,血清素饱受存眷。血清素名气不如多巴胺年夜,功能上却毫不减色。除了介入情感调节以外,前额叶皮质的腹侧区域,可以按捺不良行为,而这种按捺,可能需要血清素的介入。[3] 侧面研究显示,自杀未遂者的血清素数量和受体数量,较着与常人分歧。[4]便是说,血清素代谢异常的人,更难按捺不良行为,好比,自杀。

血清素(图片来历:neatoshop)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额手称庆——“既然自杀受生物身分影响,那么,会自杀的,都是疯子,我没有什么好担忧的。”可惜,并非如斯。一方面,心理的改变是持续,有研究甚至显示,自杀者的血清素异常自力于精力疾病之外;[2]另一方面,生物身分只能诠释易感性,为什么有些人的自杀倾标的目的强一些。

“谈到自杀的人,不会真自杀。”

有学者对河南 、河海说神聊、山东的数百名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成果显示,其自杀行为多由人际矛盾引起。[5]人际矛盾每小我天天城市碰到,为什么有些人自杀、有些人没有呢?

因为,矛盾与矛盾是分歧的。

举个例子来说,小明和小红为谁洗碗吵了一架。不欢而散之后,两人城市对这件事进行评估。到底有多糟,对方还爱我吗,有没有法子解决?“谁洗碗”是一个相对纯真的问题,情侣多不至于是以分手,解决方案也是现当作的——筹办一个时候表,或者,买个洗碗机嘛。

应激的过程 [6]

有些问题,则不那么简单。

以客岁年夜热的《天才枪手》为例。少女Lynn成就优异,一向觉得本身可以减免膏火,后来,从伴侣那边知道,父亲一向在交昂贵的赞助费;赞助费自己没什么,问题在于,黉舍一方面依靠教育资本收敛财富,另一方面,禁止Lynn用成就换金钱的行为。

愿望与实际的落差,很难填平;而两种价值不雅的冲突,起码在本家儿角看来,不存在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有钻牛角尖的潜质,越是碰到想欠亨、没有明白对错的事,越爱频频琢磨。这种频频琢磨,有可能会形当作持久压力。

片子海报(图片来历:douban)

上个宿世纪,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提出了严重理论( Strain Theory)。他在考查犯罪勾当时发现,美国高调倡导当作功,而上升的渠道,并不充实,他认为,二者的不协调,会导致持久的慢性压力,进而引起心理危机。面临危机,只有四种策略可走,逃避(好比自杀)恰是此中之一。[7]

连系严重理论和生物身分,我们可以绘制一张自杀路线图。

自杀路线图

调查显示,我国的自杀未遂者,50%摆布在2小时内作出决议,28%思虑时候不足10分钟。[8]然而,在此之前,有着漫长的思虑期。“保存仍是灭亡”,是驯服生物赋性求生,仍是从速解脱糊口的疾苦,及至被某个事务触发。正若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在自杀者看来,自杀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决议计划过程,同样遵循着理性原则,即,他们认为,自杀带来的好处,弘远于自杀所会发生的后果。[9]

“没有法子阻止有意自杀的人。”

知道了自杀的机制,自杀的干涉干与方案,也就有了。

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一个区域而言,卫生保健前提越差、自杀东西(如枪支、农药)越轻易获取,自杀率越高。[1]有学者对英美两国的媒体进行阐发,成果显示,《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都没有把自杀报道放到显著版面,都尽量避免现场照片,遍及采用中立语气,对自杀者暗示同情,很是合适媒体报道规范。[10]

即使小我层面,仍有很多能做的事。

起首,领会一些关于自杀的常识。自杀者不是疯子,谈论自杀的人,可能真的正在权衡自杀的利弊,自杀是可以阻止的——干涉干与他们的评估过程,让他们意识到,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就能拯救良多生命。

关于自杀的误区(原图出处:helpguide)

其次,学会识别自杀风险较高的人。

研究显示,有过自杀史者,再次自杀的概率,比常人高800倍。有过自残史的人,自杀概率也比常人高。比来一年履历过重年夜不良事务,好比沉痾、离婚等,比来一个月曾因为生病而不克不及自由勾当者,同样是需要重点存眷的人群。[11]

再次,注重自杀的迹象。

如前所说,自杀者在自杀前有一个漫长的、矛盾的评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俄然跟老友辞别,设立遗嘱、放置后事,或者,原本一向经受慢性痛苦悲伤,在药物和剂量没有改变的环境下,比来突然暗示,“感受很多多少了”。[12]

最后,也最主要的,是干涉干与对方的心理危机。

若是身边有高自杀风险的人或有自杀迹象的人,不妨标的目的他们扣问,“有过自杀的念头吗”。有些读者可能认为,这会激发对方自杀的念头,其实恰好设法,研究显示,扣问自杀念头与自杀率增高,没有较着关系,认可和谈论自杀,可以或许降低自杀意念,促使对方寻找医疗帮忙。[13]

若是对方暗示,确实有自杀的念头,尽量为其供给社会撑持。好比,为他们追求撑持,介绍自杀干涉干与热线;好比,连结联系,国外的一项年夜规模调查显示,能按期收到回访的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概率年夜年夜降低,[14]好比,陪同。扣问他们在忧?什么,不要评判他们的价值不雅,不要表示得仿佛很震动——倾听,领会他们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虑应对方案,同时,把农药之类的危险物品保管好,尽量包管他们的平安。这也是所有心理危机中,都可以采用的干涉干与策略。[9]

若何帮忙筹算自杀的人 [15]

每年9月10日,是宿世界预防自杀日。固然不想认可,不外自杀影响着每一小我。南京危机干涉干与中间的调查显示,在校年夜学生中,9当作以上,呈现过心理危机,47%的人,曾经想到自杀,0.8%的人,呈现过自杀行为;[9]全球来看,自杀是年青人(15~29岁)的第二年夜死因。[1]他们,可能是你的同窗,可能是你的邻人,可能前不久还跟你聊天、打游戏——他们的灭亡,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运用计较机阐发自杀风险 [16]

新的但愿,也在不竭涌现。好比,有学者经由过程深度进修、阐发社交媒体,判定用户的自杀风险。借使倘使这一手艺能走标的目的适用,自杀身亡者,可能会年夜年夜减小。[16]

参考文献:

[1] 宿世界卫生组织 | 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EB/OL]. WHO, [2018-09-03].

[2] 翟书涛. 自杀的发朝气制[J]. 临床精力医学杂志, 2002, 12(2): 97–100.

[3] 陈敏, 张惠芹. 自杀的生物学身分研究近况[J]. 中国人平易近公安年夜学学报:天然科学版, 2007, 13(1): 29–33.

[4] ARANGO V, UNDERWOOD M D, GUBBI A V等. Localized alterations in pre- and postsynaptic serotonin binding sites in the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of suicide victims[J]. Brain Research, 1995, 688(1): 121–133.

[5] 李献云, 费立鹏. 运用深切访谈探讨自杀未遂者及其亲朋对自杀未遂发生原因的观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1): 43–50.

[6] 姜乾金编. 医学心理学[M]. 人平易近卫生出书社, 2006.

[7] 张杰. 自杀的"压力不协调度论"初探(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11): 778–782.

[8] 郝宏奎. 警方本家儿导下的自杀干涉干与及流程和方法[J]. 差人实战练习研究, 2008(1): 30–35.

[9] 自杀及其预防与干涉干与研究[M]. 2009.

[10]霍雅曼, 刘博晓. 英美两国媒体自杀新闻报道比力——以《泰晤士报》与《纽约时报》为例[J]. 青年记者, 2014, 0(04Z): 91–92.

[11]李海燕, 秦晓霞. 自杀未遂再自杀危险身分及其干涉干与的研究进展[J]. 国际精力病学杂志, 2008(2): 122–125.

[12]NIMH?? Suicide Prevention[EB/OL]. [2018-09-03].

[13]DAZZI T, GRIBBLE R, WESSELY S等. Does asking about suicide and related behaviours induce suicidal ideation? What is the evidence?[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4, 44(16): 3361–3363.

[14]MOTTO J A, BOSTROM A 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ostcrisis suicide prevention[J]. Psychiatric Services (Washington, D.C.), 2001, 52(6): 828–833.

[15]How to Help Someone Thinking of Suicide[EB/OL]. HealthReach, [2018-09-06].

[16]COPPERSMITH G, LEARY R, CRUTCHLEY P等.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of Social Media as Screening for Suicide Risk[J]. Biomedical Informatics Insights, 2018, 10.

作者:赵言昌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222205.html

张子豪

张子豪

TA很懒,啥都没写...

@百闻娱乐 本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 粤ICP备2024343649号 |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