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业 > 正文

还不了解自己,却已要做出人生的选择?

0 张子豪 张子豪 2025-10-11 07:14 1

不止一次有人在后台留言,说“我顿时就要结业了,一向感觉很苍茫,身边有些人起头筹办考研,有些人筹办出国,有些人找了良多练习。但我不知道本身结业了之后想干嘛…但看着大师已经在胡想与实际之间做出妥协,本身不甘愿宁可但又很焦炙。不知道本身应该追求如何的人生,或者想当作为一个如何的人,感觉日子过得很空虚。”

我们曾说过,18-25岁,当作年头显期,可能是人平生中最坚苦的阶段。而这种“空虚”、“苍茫”、又“焦炙”,可以说是这个春秋段的人最遍及的感触感染了。

国庆假期前,KY蜜斯姐在#知道青年#第一期的演讲现场,问了在场的清华年夜学的同窗们一个问题:有几多人感觉本身很苍茫,还没有一个关于“我是谁”的谜底?成果,有跨越四分之三的同窗都举起了手。

其实,这空虚、苍茫和焦炙的背后,可能与这些年青人还没有真正地“找到本身”有关——不知道本身是谁,不知道将来在哪,不知道若何均衡“做本身”与“守端方”。或者说,他们尚未完当作一个主要的人生成长使命:“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或者说自我统一性的成立,在闻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68)的理论中被认为长短常主要的人生使命。

当一小我形当作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意味着Ta对于本身是一个如何的人,将要去标的目的何方,以及本身与社会的关系,有了一种相对不变且持续的认知(Shaffer & Kipp, 2013),好比,Ta会更清楚地知道本身的底线与价值不雅,喜好和什么样的人交伴侣,选择什么作为本身奋斗的事业,若何均衡社会等候与自身意愿等等。

可以说,自我认同的形当作,是人们做出良多主要人生选择的根本(Erikson, 1950)。与此同时,人们也恰是在分歧的测验考试和选择的过程中,才逐渐地熟悉本身,获得一种自我认同。

在埃里克森看来,自我认同的形当作,并不是一种简单经验“累加”而是“整合”。在结识了分歧的伴侣,测验考试了各类类型的工作之后,我们的心里会加倍清晰本身在结交、规划将来、寻找人生意义的时辰,背后那些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价值是什么,那些在我们看来可以界说我们,或者那些对我们来说很是主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外,这个测验考试、摸索与整合的过程,有可能会给人们造当作一种布满危机的场合排场,有些人穿过了这些危机,而有些人却逗留在了紊乱之中。

“找本身”可能有4种状况,你处在此中的哪一种?

Marcia(1966)把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按照“摸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划分当作了四种分歧的状况。

1)早闭

处在这种状况中的人,凡是已经“获得”了一种自我认同;不外,这种认同感并非基于自身的摸索和测验考试,而是基于他人,尤其是怙恃。好比,他们认为“因为我怙恃是教员,所以我也应理当教员”。对于这类人而言,他们在寻找本身的过程中,几乎不曾履历过“危机”(低摸索),就确立了对本身的认知以及将来的规划(高承诺)。

他们最年夜的特点,即是对权势巨子的从命和尊敬。固然他们看似对于本身想追求的工作十分果断,但他们的这份果断又是十分懦弱的。一旦可能面对掉败或者他人(尤其是权势巨子)的负面评价,他们很轻易就会陷入自我思疑和自我否认。他们对本身的认知,或者尽力的偏向,几乎从来就不是从自身出发的。

2)紊乱

他们可以说是“并不在寻找本身的过程中”,他们既不领会本身,不确定将来的成长(低承诺),也并不太关心这类问题(低摸索)。他们很轻易就会丢弃本身曾经做过的决议,也老是处在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状况之中,甚至会接管一些与曩昔的决议截然相反的机遇。

尽管可能在外人看来,这类人处在一种“混沌不清”的状况里,但他们自身很有可能并不感觉有什么异样。固然有一些处于紊乱之中的人可能会在面对升学或就业等人生转折的时辰无法顺应,但也有一些处在紊乱的人是可以或许妥帖地应对这些转变的。

3)延缓

处在“延缓”状况中的人,即是那些正在尽力摸索自我,寻找自我(高摸索),但还没有获得谜底的人(低承诺)。好比,他们可能正在思虑“什么样的工作是我真正的热情地点,我但愿能找到最适合本身的”,“大师都想去离钱近的金融行业,我应该随年夜流吗?若是不,那么我又想做些什么呢?”。

他们是以往往也是最能在本家儿不雅上感触感染到本身处在危机之中的人,而苍茫与焦炙也是处在这个状况中的人最常有的感触感染。Marcia(1966)认为,延缓,可能是四种状况中最令人挣扎与煎熬的,不外,比拟起处前两种状况,他们却也是最有可能在履历过摸索之后,达到第四种状况的——自我认同告竣。

4)告竣

Marcia(1966)认为,形当作自我认同的人,都是履历过摸索给本身带来的危机的(高摸索)。他们在穿越危机之后,最终获得了对本身更清楚的认知,对某些特心猿意马的人生方针、崇奉、价值不雅做出了“承诺”(高承诺)——认心猿意马了本身尽力的偏向,而且是基于对本身的领会的。

于是,他们在接下来面临人生的机缘与挑战时,也更可以或许依据本意天良做出抉择,在面临坎坷与阻碍时,他们也不至于刹时心灰意冷,全盘否认本身的尽力和偏向。Marcia(1966)指出,形当作自我认同的人,是所有四种状况的人中起码听信权势巨子的,他们也更少受到外界负面评价的威胁和摆荡。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人们应该在12-18岁的青少年期间,去完当作如许一种熟悉本身、找到本身的人生使命,获得自我认同。不外在实际中,这个主要人生使命,似乎被“推迟”了。

对于我们这些履历过或者正在履历当作年头显期(18-25岁)的人,或许都有如许的体味:在上了年夜学之后,我们似乎才起头意识到要去熟悉本身、摸索自我。而整个当作年头显期,我们似乎都处在如许一种危机与摸索之中,还未找到本身,倍感焦炙与苍茫。

这也与现有的教育体例不无关系。12-18岁的青少年本应该在这个更少实际压力的阶段,有更多的机遇介入到各类与将来成长、宗教崇奉、亲密关系等摸索勾当中去寻找自我。但实际环境倒是,如许的摸索过程往往被现今的轨制化教育所挤占(Marcia, 1966),孩子们都在一味地肄业,即便介入了良多课外勾当,却也仍是以升学为目标的。

不外,心理学家们在后来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人们要找到本身、形当作自我认同,可能现实就要比埃里克森所估计的要晚一些。在Marcia的研究中,她发现,仅有20%的人在18岁时就形当作了自我认同,年夜大都人(70%)要在24岁今后,才能获得一种比力不变的自我认知,找到将来的偏向(as cited in, Shaffer & Kipp, 2013)。

也就是说,这一现象其实也并非是今世中国年青人所独有的。自我认同这一人生使命的告竣,本就比估计所需要的时候更长。

别的,这也和每个个别所受到的家庭教化有关。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一些人简直会比其他人更早地“找到本身”,对本身将来的成长较早地有了清楚的规划。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与怙恃彼此尊敬,有着安定豪情根本,同时怙恃能赐与他们更宽松的小我空间的孩子,更有可能跟着自我的摸索而获得一种自我认同。

但那些老是被怙恃忽略或拒绝的孩子,既很难从怙恃身上仿照或进修着去熟悉本身,也很难做出寻找自我的测验考试(可能会被视为挑战或背叛)。而那些与怙恃关系过于亲密,完全由怙恃掌控本身人生的孩子,则从不敢挑战怙恃权势巨子,也不肯离开怙恃形当作“自我认同”,他们完全凭借于怙恃的决议。

这两类孩子都很可能在“找到本身”这条路上受挫,前者轻易陷入一种“紊乱”的状况之中,尔后者则更可能陷入“早闭”。

别的,“找到本身、获得自我认同”这个使命,很可能是持续终生的。在#知道青年#的演讲竣事后,有同窗问蜜斯姐,“熟悉本身这件事,有没有什么‘时候节点’,什么时辰才是个头呢?”。

其实,就像Marcia(1964)所说,这可能是成长阶段理论经常会给人带来的错觉。人们会感觉一个阶段的危机解除,使命告竣,便可以一劳永逸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斯,尤其在自我认同这件工作上,即便人们在某个阶段获得了一个相对不变的对自我的认知,这也并不料味着从此不再改变。

良多当作年人也仍然会在多年今后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从头提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许的问题,即便Ta此前已经有过谜底(Kroger, 2005)。这凡是会发生在当原有认知和新情况发生冲突,或者是情况供给了新的可能性的时辰,可能是一些主要的人生转折,好比就业、成婚、生子,也可能是在面对一些机缘的时辰。

好比,一小我在工作中有机遇去实现本身的一些抱负,但同时也会有需要为金钱妥协的时刻,此时,Ta有可能会从头陷入“我是谁”的拷问,意识到本身曾经对于金钱和抱负或许看得过度二元对立了,熟悉到本身也并不是一个视财帛如粪土的人。

正如前文所说,自我认同,是人们在不竭地摸索与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Marcia, 1964),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加倍清晰,我是什么样的人?作为男性或者女性,什么样的关系是我想要的,我认为男女应该若何分工?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信仰如何的价值不雅与宿世界不雅?

有些时辰我们会觉得,找工作或者找对象等等的测验考试,是一个“揭示”自我认同的过程——我找的工作/对象反映了我是一个如何的人、我的爱好、我的价值。

但其实,在我们还在寻找本身的阶段,尤其对于当作年头显期的人而言,去做出测验考试或选择,更会是一个“获得”自我认同的过程——无论喜好或不喜好,在每一次做出测验考试/选择的时辰,我们城市离领会本身更进一步。

所以,不要因为害怕表露本身而遏制测验考试,不敢选择;而是要把这些测验考试和选择都当做是领会本身的路子,如许你也会更有勇气去摸索。

别的,我们也要学会去与一些主要的他人“分化”(differentiation)。正如前文所说,有时辰,我们看不清本身,或许和我们与身边的人过度亲密,过度依靠与干与有关。

是以,想要真正看清真正属于本身情感、认知、行为举止,我们需要尽力去分辨在一些情境中,哪些是他人的要求,哪些才是我的感触感染;哪些是他人的期许,哪些是我真正的选择。在这些时刻,不妨试着在心里标的目的本身提出这些问题,做出一些思虑。

最后,你可以跟着我们做如许一个基于想象的叙事操练:想象二十年后你抱负中的一天的糊口是什么样子?

你的糊口是已经布满了纪律吗?仍是你的糊口中仍有良多不纪律、新颖又有挑战的工作?你成婚了吗?你假寓在哪里?你有孩子吗?你的经济前提是什么样子,你日常糊口中利用哪些物品和办事?你有良多新熟悉的伴侣、仍是只和一小圈子人一向连结着深挚的友情?……

你对于这一生成活的想象越深切、越细节,越能帮你领会,你事实巴望什么样的糊口,你在糊口各个方面的价值取标的目的和偏好是什么样的。而这种领会,反过来又能帮你从头做出今天眼下的各种选择。

在我们寻找本身的路上,或许是没有终点的。所以,你不必因为本身错过了芳华期,又或者错过了当作年头显期而感应惊慌,也不必为了快一点抵达而焦炙不安。因为“人生很长,你不消急,也不消慌”。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218918.html

张子豪

张子豪

TA很懒,啥都没写...

@百闻娱乐 本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 粤ICP备2024343649号 |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