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产生了许多流行语,不加控制地使用流行语会抹杀我们的创造性,降低对话中的沟通作用,成为可怜的跟屁虫。
流行语抹杀我们的个人特质
网络、春晚、电影、电视等媒体,都是制造流行语言的工厂。那些石破天惊的句子或者词语,从一开始就注定被千万人重复使用的命运。它们和使用者一起,为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与色彩。但是,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也往往有一个被忽略的副作用,那就是对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的污染。语言的功能,是表达和交流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当我们倾听一个人的语言时,其实就是在倾听这个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语言也一样。一个人使用的词汇、说话的语气、设计的角度等等,都反映了这个人的个人特点,或者说这个人的独特人格。
但一个人频繁使用流行语的时候,能呈现他个人元素的内容就基本被掩盖了。他使用的是制造这一表达方式的人的词汇或者句子,模仿别人的语气,而且在力求模仿得越来越好。虽然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事后总令人有看盗版光碟后的隐隐遗憾。所以我们可以说流行语污染了我们的语言,毁坏了语言的基本表达与交流能力。
掩饰我们的真实情感
归纳起来,频繁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掩饰内心真情实感的作用:反正我说的是众所周知的话,所以你无法知道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你跟他谈事情的时候,他在多数情况下都在背诵流行语,那你还知道他在想什么吗?而且,很多人使用流行语,是为了制造幽默效果,有时这种效果的确达到了,但仔细品味,却有着夏天隔夜饭菜的馊味。毕竟那种幽默效果是曾经已经出现过的,那是在“盗窃”别人的版权。
某年春节晚会后,我曾经看过一个帖子。楼主写了一个极其好笑的笑话,跟帖者无数。在看跟帖的过程中,我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这样一句话:楼主你太有才了。跟完帖后,我真心希望“太有才”这句话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它的出现,毁灭了太多人的才华和独创性,浪费了太多纸质媒体的版面和电子服务器的空间。
主动减少流行语的使用
流行语如果不被频繁使用,那也不算是流行语。只不过要有一个分寸而已。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定量,我选择这样说:任何人使用某一句流行语的次数不可以超过三次。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表明,第一,你在逃避真实的表达和交流;第二,你在钻知识产权的空子“盗版”;第三,你缺乏创造力。一切创造性的东西,都可能被模仿。但我们自觉地减少使用流行语的频率,就能够恢复语言在表达个人独特体验与智慧上的作用。
(作者:曾奇峰,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256169.html
- 上一篇: 科技巨头们的公司名字是怎么来的?
- 下一篇: 那千万光年的距离,天文学家咋测的?
- 热门文章
-
WB蒙特利尔(WB Montreal)——欧美十大最差视频游戏开发商
迅猛龙(Velociraptor)——欧美史前十大死亡动物
什么是果酱猫(What Marmalade Cats)?
神奇蜘蛛侠2(The Amazing Spider-Man 2)——欧美最佳蜘蛛侠电影
希瑟(Heather)——欧美十大最佳柯南灰歌
二人梭哈
faceu激萌怎么把瘦脸开到最大
奥兹奥斯本(Ozzy Osbourne)——欧美十大高估歌手
什么是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我应该知道康涅狄格州的什么(What Should I Know About Connecticut)?
- 热评文章
- 最新评论
-
- 最近访客
-
- 站点信息
-
- 文章总数:258576
- 页面总数:9
- 分类总数:1
- 标签总数:0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6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