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找出不喜欢音乐的人,恐怕找不出几个来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快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音乐如同是噪音一般,挥之不去。
想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图书馆里看书的时候耳朵里面时常会环绕着某段音乐;在考试的时候脑子里也偶尔会响起一段慷慨激昂的进行曲……歌曲在我们大脑里面一直单曲循环着,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的大脑不由自主的播放音乐的现象,在医学上有个名词叫“耳虫效应”。顾名思义,这个词把爬进脑中的音乐形象地比喻成一只虫,所有在脑海中响起的不可控制的旋律,都可称为是“耳虫现象”,而这些歌曲也被称为“耳虫歌”。
耳虫效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通常产生耳虫效应的前提是我们反复的听过某一首节奏轻快、内容简单的歌曲。而这些歌曲往往是如今火热的流行曲目,在听过一两次这些歌曲之后,乐曲便会深深印在人们大脑中。在安静的环境下或者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这些歌曲就会突然从脑子里面冒出来,这在心理学上面称作是“感觉后象”,指的是外界刺激停止了一段时间后,心理出现了或正或负的现象。举个例子,让人较长时间看着荧光灯,如果将灯关掉,眼睛有时长时间会有白茫茫的感觉,这就是正影响。同样,如果目不转睛盯着白色的荧光灯后,突然转向白色墙壁,会感觉有黑色的影像,这就是负影响。听觉也是一样,在我们戴上耳机调大音量享受音乐的同时,音乐也同样的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耳虫效应。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不由自主想起一些“耳虫歌”的旋律了呢,并且多半是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比如说新一代“神曲”——《小苹果》。心理学家也证实了这点,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发现,“耳虫”的旋律一般都只是音乐中的一小段,其中33%是经常“周而复始”的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只有28%的情况重复的是整首歌曲。
其实,耳虫现象在人们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但基本是无害的,其持续时间通常在半小时左右,那些较少体验到这种现象的人越容易被影响。从现有的科研数据来看,只有少数人表示耳虫会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
那么怎么摆脱“耳虫效应”呢?从调研数据来看,46.67%的人选择想、听、或唱其他歌曲;25.71%的人用其他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如和别人聊天、想一些其他的事情等;另外18.1%的人选择啥也不干或者直接睡觉。从实验分析来看,“啥也不干”是摆脱“耳虫效应”的最好方法,其他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252579.html
- 上一篇: 为什么《太阳的后裔》这么火?
- 下一篇: 睡眠有啥用?反正不止美容那么简单
- 热门文章
-
WB蒙特利尔(WB Montreal)——欧美十大最差视频游戏开发商
迅猛龙(Velociraptor)——欧美史前十大死亡动物
什么是果酱猫(What Marmalade Cats)?
神奇蜘蛛侠2(The Amazing Spider-Man 2)——欧美最佳蜘蛛侠电影
希瑟(Heather)——欧美十大最佳柯南灰歌
二人梭哈
faceu激萌怎么把瘦脸开到最大
奥兹奥斯本(Ozzy Osbourne)——欧美十大高估歌手
什么是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我应该知道康涅狄格州的什么(What Should I Know About Connecticut)?
- 热评文章
- 最新评论
-
- 最近访客
-
- 站点信息
-
- 文章总数:200248
- 页面总数:9
- 分类总数:1
- 标签总数:0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