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创业 > 正文

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僵局:我都这么生气了,你就不能说句话吗?

0 张子豪 张子豪 2025-10-11 04:52 1

“我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你能不克不及说句话?”

——不知道你有没有对人说过,或是被人问过这句话。

糊口中我们可能都见过如许一种人:日常平凡你们的沟通也许不错,但一旦在你想和Ta进行主要但坚苦的沟通时,Ta就会起头以缄默来应对。在测验考试沟通时,不管你若何要求Ta启齿,但愿Ta表达本身的设法,Ta也依然只会缄默。

慢慢地,你感觉本身越来越生气,可对方却涓滴不为所动,甚至让缄默加倍彻底,让沟通陷入僵局。

缄默,可能真的是人类的互动体例中最令人费解,也最轻易让人曲解的一种。如许的缄默在亲密关系中,可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令人抓狂的。你在关系中碰到过如许的缄默者吗?来看今天的文章吧。

我身边也不乏感应对本身“墙一般”的伴侣无计可施的伴侣,他们总爱问我:“你说Ta到底是居心气我,仍是真不知道说什么?”我的谜底凡是是,两者皆有可能。

缄默,有时是一种本家儿动选择的策略,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被动启用的防御机制。下面来别离聊聊这两种环境。

环境一:“缄默是一种兵器,我用它来危险你”

居心的缄默相待(Silent Treatment)是一种常见的感情操控方式,也是一种被动型进犯的形式。临床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认为,如许的缄默是一种对对方的赏罚。当缄默被用作一种策略时,他们的缄默有明白的目标——获取权力、表达愤慨、引起存眷,他们也清晰本身如许做的后果——包罗对对方造当作危险。

在对方孔殷想要沟通的时刻,连结缄默的那一方,与情感冲动的一方比拟,凡是是处于权力优势的。至少在那一次特心猿意马的沟通中是如斯。因为比起对方,他们把握着更多的信息量,感触感染到更多简直心猿意马性。他们根基清晰对方此刻的感触感染若何,想要什么,以及期望本身作出如何的反映,而是否予以回应的权力却把握在他们本身手中。

此时,缄默是他们决心给对方制造的不确定感(sense of uncertainty)。这种不确定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熬煎。

环境二:“除了缄默以外,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有的时辰,在特心猿意马的沟通情境中连结缄默,也是一种出于自我庇护、对关系和对方的庇护的本能反映。当缄默作为防御机制时,凡是有三种环境:

1. 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示

在话还没有说出口之前,缄默者就已经争先“无效化”(invalidate)了本身的话。他们预设了对方不会听、也不会理解本身,感觉本身说的没有意义。这种对沟通成果的灰心预期往往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与曩昔负面的沟通经验有关系。

2. 因为对情感的焦炙进入了僵死(freeze)状况

会遭遇缄默不语的,往往是会让人感应必然压力的场景。好比谈论严厉的话题,或是对话的另一方情感十分冲动。

一向以来,社会公共与研究者们都认为,人们在压力状况下会做出“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选择,或者投入战斗,或者回身逃跑。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指出,除了“战或逃”,人们还会呈现一种叫“僵死”(freeze)的反(Heaney, 2017)。

这是一种人们在面临让本身感应庞大压力时的一种应激反映。在僵死的状况下,人们的表示与战或逃时的反映分歧。此时,血压下降,步履与声音都被按捺,看上去可能如同昏死一般(Schmidt, Richey, Zvolensky, & Maner, 2008)这是最难以节制的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缄默者可能真的因为过度严重和焦炙,而“年夜脑一片空白,说不出任何话来”。

那些过于惊骇和严重以至经常陷入“僵死”的人,也存在一些共性。他们可能自己就是焦炙程度更高的人,这使得他们老是对这些情境作出“灾难化”的解读;他们还可能是自己就对他情面绪更敏感、也更轻易被舒展过来的情感浸染的高敏感者;又或是因为自小没有习得处置冲突和应对他情面绪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如许的情境里非分特别的如临年夜敌。

3. 对争吵的避免

部门人对沟通抱有的一个误区是:争吵才是最糟糕的环境。而只要本身连结缄默,两边就“至少没有吵起来”。即使对方因为本身的缄默丧气分开,也会比吵起来要好。

若是抱有这种迷思,他们甚至会感觉缄默是一个还不错的计策,至少能让对方先“沉着下来”。

在一方一向缄默不语的沟通中,另一方往往都是处在一种试图打破缄默,情感冲动,火急地想让对方启齿的状况。两小我形当作了一种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称为“要求-退缩”的沟通模式(Demand-Withdraw Pattern)。它凡是呈现在两人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刻(Christensen, 1988)。

要求-退缩模式最常被放在亲密关系和婚姻中进行研究。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饰演着“要求者”(demander)的脚色,另一方则是缄默的退缩者(withdrawer)。要求者是阿谁追求改变、会商,或是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人;退缩者则是阿谁但愿竣事或是回避关于问题的会商的人。在如许的沟通情境中,要求者和退缩者是一对固心猿意马搭配(Papp, Kouros & Cummings, 2009)。

在对异性恋情侣或夫妻的研究中发现,女性更多的饰演要求者,而男性更多饰演退缩者(Christensen et al., 2006; Christensen & Heavey, 1990)。但研究者们遍及认为,导致这种性别差别的并不是生成身分,而更多的与社会对性别脚色的等候有关。

研究者们还发现,在一段呈现出如许的沟通模式的关系中,要求者几乎老是阿谁更想要改变的那一方。非论是改变这种模式,仍是改变对方(Heavey et al., 1993; Klinetob & Smith, 1996;Holley et al., 2013)。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要求者凡是也都是这段关系中更疾苦的那一方。

固然同样身在此中的退缩者并非不会感应疾苦,但缄默和退缩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有用的自我庇护机制——至少短期是有用的。他们看似在承受着要求者的情感和求全谴责,但他们并不会像要求者那般的猜疑、无助和无计可施。就像前面所说的,缄默者在这个场景中都拥有着相对更高的权力位置。

而研究者认为,这种模式一旦形当作就难以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沟通中的两边都倾标的目的于认为会酿成如许是对方的问题,认为本家儿如果对方的行为促当作了这种模式。非论是要求者仍是退缩者,在问卷陈述中城市说本身是“不得不如许做”、“只能如许做”(Schrodt & Witt, 2008)。

别的,可以必定的一点是,要求-退缩的模式极易演变一种恶性轮回。一方越是提出要求,对方就越是回避;一方越是孔殷地想让另一方启齿,另一方越是难以启齿。

在这个轮回中,两边的情感、负面反映和未解决的矛盾城市不竭累积,要求方因为要求从未获得知足,所以越来越猜疑、愤慨和暴躁;而退缩方面临如许的伴侣,就只会越来越严重、焦炙和惊骇,于是只能缄默。逐渐地,要求者在沟通中会表示出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怨怼。他们会对退缩者的退缩作出多种解读,并在沟通原本的矛盾的根本上附加对他们缄默的批判(Eldridge & Baucom, 2012; Eldridge, Cencirulo, & Edwards, 2017)。如斯一来,独一的成果即是退缩者只会加倍想逃了。

但无论退缩者若何表示地本身在不竭受到强逼,再次让我们复习一下:研究指出,缄默者是在这类情境中享有更多权力的人,而要求者现实上才是加倍追求关系中新的状况的阿谁人。很丧的说,“在乎的人(在那时的情境中)更轻易输”是有必然事理的。(当然KY认为他们持久之后更释怀的概率也要更高,因为认为本身极力测验考试了)。

Schrodt 和Witt(2008)对样本总计跨越14000人的74个关于“要求-退缩”模式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阐发,他们发现,那些呈现出这种沟通模式的伴侣都对关系有着更低的对劲度,与伴侣间亲密度和信赖感更低,更轻易呈现矛盾,以及更少的交流。

一旦这种沟通模式被成立起来,要求者和退缩者城市更频仍地感触感染到愤慨、焦炙、抑郁和惊骇等负面情感。

此外,要求者还会时常发生一种被遗弃感和被拒绝感。这种有毒的沟通模式持久持续还会对两边造当作一些心理上的影响,而此中一部门心理方面的影响,也会损害两人之间性糊口的质量。

别的,在如许的沟通之中,几乎所有的矛盾城市障碍在“未解决”的状况,不竭地累积,不竭地影响着两小我的关系。John Gottman和Nan Silver在《爱的博弈》一书中提到,我们对未解决的事项的记忆力,要比对已完当作和终止的事务的记忆力强约两倍。

也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伴侣间的争吵若是可以或许以两边告竣了共识为终局,这段争吵就会很快被遗忘。那些幸福的情侣并不像他们所回忆起的本身那样,“我们几乎没有矛盾”,他们只是顺遂地健忘了那些被好好解决了的矛盾。而也只有在当下就被解决了的矛盾,才会更快地被遗忘,不再继续影响两人的关系。

若是你是要求的一方:

对于要求者来说,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你要在两小我的沟通又疑似呈现了这个征兆时意识到它,并节制本身不要进入到“要求-退缩”的模式之中。

当对方起头退缩时,你的情感会本能地鞭策着你去进一步的、以更激烈的形式提出要求,但这时你的要求可能也已经逐渐离开了沟通的目标,酿成了你情感的发泄。而你清晰的,接下来期待你的只会是更漫长的缄默。

你需要意识到,非论对方事实是出于对你的进犯,仍是对本身的庇护,Ta在此刻的情感本家儿要就是两种:愤慨和惊骇,而它们也恰是Ta想要退缩的本家儿要原因。但,你要求的姿态自己就会加重对方的愤慨和惊骇,是以它只会起到反感化。

那么,当对方起头退缩时,你可以或许做些什么呢?谜底是,你也应该撤退退却一步。这才有可能从底子上改变这种沟通的模式,重构沟通的可能。你的退缩素质上是在移除Ta的压力源。

若是你确定你的目标真的是沟通,而不是情感的宣泄的话,你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是去安抚对方的情感。这是因为,敏感的缄默者其实可以或许意识获得你是真的想要安抚Ta,仍是仅仅想要“骗”Ta措辞。尔后者同样只会带来反结果。

接着,你需要做的是当真地重申本身沟通的目标。并注重在和对方重申时,更多地利用“我们”,而不是“我”和“你”,时刻提醒Ta和本身,在这段关系中你们是一个配合体,这场沟通的目标也是为了让你们两个更好。

别的,在这整个过程中,非说话的表达是出格主要的——你的语音、语调、面部脸色和身体姿态,都可觉得沟通的顺遂进行助力。因为对于退缩者而言,他们对这些非说话旌旗灯号的警戒性可能不如说话那么高,从这些方面入手,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是更能被他们所接管的。

若是你是缄默的一方:

作为缄默者,且你的念头并不是想要进犯对方的话,你同样可以操练用非说话表达取代说话的表达。即使你是因为过度焦炙和严重陷入“僵死”状况,赐与对方非说话的回应也是更有可能做到的。仅仅是决心地更接近Ta一些,都可以传递出良多积极的信息。

别的,深知本身在特心猿意马情境中就说不出话的缄默者,还可以给本身筹办一套“不措辞的辞书”。你可以记实下本身在那些只能缄默的时刻心里所想的话,把它们记在一个簿本上,从很简单的“我此刻很难熬”,很朴拙的“我真的很想回应你,但我这个时辰也是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再到很具体、很具体的内容。当你不知道怎么启齿时,便可以打开你的辞书。

其实,比起要求者,缄默者的改变其实是加倍坚苦的。缄默者有时是确实不具备面临冲突的能力,缄默的倾标的目的也更有可能与人格特质相关,而这两者改变起来都是加倍坚苦的。

是以,我们给了需求者更多建议,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这个模式之中存在更多的问题,正像前文中说的,他们刚巧是更疾苦的一方。我们对需求者提出了更多要求,是因为他们的改变也是相对更轻易的。

但非论你是哪一方,但愿你都可以或许在一些时刻,为了两小我配合的“舒畅”,忍受一点本身的“不舒畅”,也在一些时刻,学着把“我们”放在“我”之前。

以上。

References:

Christensen, A. (1988). Dysfunctional interaction patterns in couples. In Noller, P., Fitzpatrick, M. A. (Eds.), Perspectives on marital interaction (pp. 31–52).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Christensen, A., Eldridge, K., Catta-Preta, A. B., Lim, V. R., Santagata, R. (2006). Cross-cultural consistency of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Cummings, E. M., Davies, P. T., & Campbell, S. B. (2000).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family process: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200-250.

Eldridge, K., Cencirulo, J., & Edwards, E. (2017). 12 Demand-Withdraw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Foundations for Couples' Therapy: Research for the Real World, 112.

Heaney, K. (2017). When stress makes youfall asleep. Science of Us.

Heavey, C. L., Christensen, A., & Malamuth, N. M. (1995). The longitudinal impact of demand and withdrawal during marital conflic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3(5), 797.

Klinetob, N. A., & Smith, D. A. (1996). Demand-withdraw communication in marital interaction: Tests of interspousal contingency and gender role hypothes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945-957.

Papp, L. M., Kouros, C. D., Cummings, E. M. (2009). Demand-withdraw patterns in marital conflict in the hom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hmidt, N.B.,Richey, A., Zvolensky, M.J., & Maner, J.K. (2008). Exploring human freezeresponses to a threat stressor.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Psychiatry, 39(3), 292-304.

Schrodt, P., Witt, P. L., & Messersmith, A. S. (2008). A meta-analytical review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behavioral,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5(3), 248-269.

KY作者/咯咯

编纂/KY本家儿创们

来源:百闻(微信/QQ号:9397569),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ibaiwen.com/web/216802.html

张子豪

张子豪

TA很懒,啥都没写...

@百闻娱乐 本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 粤ICP备2024343649号 | (地图